浅析中国翡翠的由来\发现及历史

玉石之王一翡翠
 

翡翠主要产于缅甸,中国虽然不出产翡翠,但是自其结缘于中国,初始于明动,兴盛于清代并延续至今以来,翡翠就一直以其深邃诱人的晶莹质地,内蕴灵秀的神秘东方气息,典雅隽永的文化底蕴,而成为国人争相选购、收藏的象。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翡翠凭其色彩亮丽、质地细润、严出稀少、具有玻璃光泽、韧度较强等若干亮点,而使“玉石之王”的美营深入人心。
 

虽然翡翠在中国的广泛应用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翡翠文化也渐渐深深扎根于中国玉文化的沃土之中,并目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升华,在逐渐紧密结合的同时,翡翠文化也为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故其也可以算得上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玉石之一了。
 

翡翠之名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翡翠是一种生活在南方的鸟,毛色十分美丽,通常有蓝、绿、红、棕等颜色。一般这种鸟雄性的为红色,谓之“翡”,雌性的为绿色,谓之“翠”。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在《感遇》诗中写道:“翡翠巢南海,雌雄珠树林……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意思是:名叫翡翠的这种鸟在南海之滨筑巢,雌雄双双对对栖息于丛林之中,美丽的羽毛可以制成光彩夺目的首饰,用其装饰的被褥也是绚丽多彩。
 

“翡翠”源于鸟名。汉代许慎在所著《说文解字》一书中解释:“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在《后汉书》中也有记载:“哀牢……土地沃美……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琥珀、水晶、琉璃、轲虫蚌蛛、孔雀、翡翠、犀、象、猩猩……”其中所指的翡翠就是在中国西南滴黔地区的一种美丽小鸟。在各个朝代文人墨客的诗句中,也经常出现有关翡翠的词句,如唐朝大诗人杜甫在《重过何氏五首》中写道:“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睛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金初著名诗人蔡松年在他的诗《酶鸪天赏荷金》中也曾说道:“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照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明朝文徵明在他的诗《莲房翠离明》中说:黄翡雕件“锦云零落楚江空,翡翠翎边夕照红:愁绝开桡烟水外,秋香吹老一滩风”另外,在中国古代文明中还出现了“翡翠珠玑”、“翡翠火齐”,“翡翠玫瑰“翡翠笔床”、“点翠”、“明珠翡翠”、“翠玉”等词。

 

翡翠一词除作为鸟名被广泛流传使用外,更多的时候则是作为鲜艳颜色的代名词,即翡红与翠,到了清代,翡翠鸟的羽毛作为饰品进入了宫廷,色彩艳丽的翠羽深受嫔妃的喜爱,她们将其插头上作为发饰,用羽毛贴镶拼作为首饰,故其成的首饰名称都带有翠字,如钿率、珠翠、轴等。与此同时,大量的缅甸玉通过进贡也进入皇宫深院,为嫔妃们所喜爱。这些玉石的色也多为绿色、红色,且与翡翠鸟的羽毛色很相似,所以人们称这些来自缅甸的玉为翡翠,渐渐地这一名称也在中国民间流传开了。由此,翡翠这一名称也借由鸟名转为玉石的名称了。
 

翡翠的发现
 

关于翡翠矿产的发现有不少的传说,但缅甸翡翠于何时发现,至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据《缅间史》记载,公元1215左右,一个名叫珊尤帕的勐拱人受封为土司。传说他在渡过一条河流时,无意间在沙滩上发现了一块形状像鼓一样的绿色精美玉石,一阵惊喜之余,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兆头,于是便决定在附近修筑城池并定居下来,随后将这个地方起名为勐拱,在缅甸语中的意思就是鼓城。于是,这块玉石就作为传世珍宝而被历代土司保存,这里就成了后来翡翠的开采之地。另有一民间传说称,太阳神把三个蛋送给女儿作为嫁妆,于是女儿带着三个蛋远嫁他乡,所到的那个地方就神奇地产出翡翠、宝石和黄金,产翡翠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勐拱一带。在早期翡翠出产的时候,勐拱曾经是翡翠的重要集散地,它位于翡翠玉石产区相距50千米的东边。
 

有关翡翠发现的另一传说是起源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据英国人伯琅氏所著的书中记载,翡翠实为居住在云南边境的一个马夫发现的。据说云南商贩一直沿着已有2000余年历史的西南丝绸之路与缅甸、天竺等国的商人进行交易。一天,有位云南的马夫在返回云南腾冲途中,路过一条非常狭窄的崎呕山路时,发现马背上两边的重量不相当,这样马走起山路来就向一边倾斜,非常危险。为了使马驮两边的货物重量能够平衡,就在今隶属于缅甸勐拱地区的山道上随手拾起路边的一块石头放在马驮上。回来后卸下马驮后不经意在灯光下看,途中捡得的石头原来是翠绿色,非常好看,似乎可作玉石之用。等把这块石头切开看,马夫惊杲了,这块“石头”通体晶莹,绿得如此娇艳,有种青翠欲滴之感,十分惹人怜爱,如此润泽美丽的石头是他从未见过的。其后,马夫又多次到产石头的地方捡回石头到腾冲加工并销售,日子这个马夫发了财上了好日子,马夫发的这件事不胫而走,受引了越来越多的云南人去找这种石头,然后加工成成品出售,这种青翠可人的石头就是后来的翡翠。
 

翡翠的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的记载,元代以前腾冲的墓葬中并没有发现翡翠的随葬品,直至明朝以后才有翡翠传入中国。据《云南北界勘察记》记载早在明朝初年,就有云南腾冲人进人到翡翠的集散地勐拱经商,到了明朝末年,云南腾冲的玉石业已经呈现一定的规模了。虽然缅甸雾露河沿岸的翡翠是从明朝嘉靖年间就开始开采的,但至清朝乾隆年间,都还没有汉人肯历险涉入玉石产区,直到20世纪初,在玉石产区找矿和经商的汉人反而比当地的缅甸人更多。汉人加入了缅甸翡翠的开采和商贸,才使得大量的翡翠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内地。
 

中国伟大的地理学家、探险家徐霞客于明末崇祯十一年到十二年间(1638-1639)在途经腾冲时,曾停留了40天,目睹了腾冲的玉石业,经历了一连串与翡翠有关的人和事,并拥有了两块翡翠且记载于其文中,称之为翠生玉。在《徐霞客游记》中还包括了对翡翠最早、最具体、最生动的珍贵记录,这是翡翠作为玉石中第一次正式的在中国代文献中隆重登场。虽然在徐霞客之前,也有一些文献中曾提及“翡翠”一词,但大部分很明显的是指翡翠鸟,另有少数一部分虽然指的是玉石,但却没有任何提及与腾冲、缅甸等概念相关的信息,故可以说徐霞客才是将翡翠和翡翠文化记录在册并传世的第一人。
 

明朝时期,中国与缅甸之间的翡翠文化交流开始逐渐频繁,此时,翡翠多作为贡品献给当时的中央朝廷。到了清朝时期,中国的翡翠文化进入了渠盛时代,翡翠制品在朝廷和民间开始广为流传。同时,翡翠的商业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据清檀萃《滇海虞衡志》记载:“玉出南金沙江,距州二千余里,中多玉。夷人采之,撇出江岸各成堆。粗矿外护,大小如鹅卵石状,不知其中有玉之美恶与否估客随意买之,运至大理及滇省,背有作玉坊。解之见翡翠,平底暴富矣。”此段文字描述了当时翡翠的产出状况、玉石质量、销售情况等。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大量开发利用翡翠资源的时代,人们曾建作玉坊”对翡翠原石厅加工和销售,从而获大量的经济收人,而是当时云南的腾冲、大理就是翡翠较为著名的集散地。翡翠得以广泛流传还得归功于清王朝的皇家贵族对翡翠的嗜好。从清朝的乾隆年间开始,翡翠就备受多位皇帝、后妃的青睐,到了清朝中晚期的道光至光绪年间翡翠便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全盛时代,慈禧太后便十分喜欢翡翠,由此翡翠也开始逐渐普及。清代宫廷对翡翠的用量相当庞大,翡翠被用于制作或者镶嵌各式各样的首饰、陈列的艺术品、随身的朝珠悲冢挂件绿色浓艳,虽然把玩的“玉如意”等。因此,翡翠在清代也有“皇家恰好体现了玉”、“帝王玉”的美称。
 

翡翠以其优雅而华贵、深沉而稳重的品格,在与中国传统玉文化的有机契合的过程中,一步步地不断向前发展着。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玉雕厂、上海玉雕厂和南方玉雕厂等加工基地相继建立,使中国的翡翠市场得到了较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翡翠市场也在不断迅猛地发展。而到了今天,在这个和平、富裕、繁荣的时代,伴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翡翠所展示出的艺术文化也越来越昌盛。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