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地

“地”的含义是翡的绿色部分,绿色以外部分的干净程度与水(透明度)和色彩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种“色”之间相互映衬的关系。其中“水”即翠的透明度对地子的影响最大,另外结构特征即颗粒的大小与颗粒的结合紧密程度也起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透明度越好,颗粒越细,地子越好。民间也称“地”为“地张”成“底障”等。一般情况下,翡翠绿色所在处的质地,与周围地张相同,只要地张质地好且纯净通透,绿色也就会鲜艳显眼、水分足,看起来很养眼,如果地张不好,不通透,颜色干涸,绿色就会显得死板、呆滞,即所谓的“地干”或“底干”,当然,也会有一些特殊情况出现,即绿的质地比周围地张的质地要好,有一种“狗屎地里出高绿”的现象就属于此类。
 

地张既是翡翠绿色的衬托,也是绿色得以施展的场所。翠色与周围的地张要协调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翡翠的美感,如果翠色的大小和周围的地子透明度恰好合适的话,当光线射入翡翠时不会完全穿透,而是在翡翠内部发生慢反射后再发射出来进入人眼,这样翡翠的绿色就会变得显眼且范围扩大一些,出现一种翠与地张交相辉映的理想状态,要是地张过于通透纯净,射入的光线就会穿透或者映入深层,而在绿色的部分漫反射不强,这样绿色照映而出的光线较弱,人眼看来也只是地张与绿色融合而已,绿色部分并不会显眼。但若翠很好,周围的水头差、杂质多、色脏的话,这种情况称为“色好地差”,在这种翡翠中绿色也就展露在表面一点点,整体看起来显得干闷呆滞,通常在制作翡翠饰品成雕刻翡翠工艺品时,也要根据绿色与地张的照应关系,灵活的设计造型来通过地张增大绿的面积,如果不能增大也要使绿色显得突出出来,不能因地张而对绿有所损伤。
 


翠的水与种也要协调,如种老色很好,水又好,杂质脏色少,相互衬托,就能强烈映衬出翡翠的清丽、润亮及价值来。“地”的结构应细腻,色调应均匀,杂质脏色少,有一定的透明度,互相照应方能称“地”好。好的“地”有蛋清地等,不好的“地”有石灰地、狗屎地等。在商贸活动中,人们根据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描述地张的样子,较为常见的翡翠地张有以下几种:
 

玻璃地:清澈无瑕,晶莹透亮,地张完全透明,具有玻璃般的明、净、亮和厚玻璃的“硬质”之感。翡翠内部基本没有杂质、棉绺、石花或其他包裹物,质地细腻,结构缜密,硬度大,韧性强。优质的玻璃地透明度、颜色分布等均如玻璃一般,但平时多见的玻璃地为半透明。

水地:地子透明如水,具有玻璃光泽,比玻璃地稍逊一些,不如玻璃地那么透亮,有时有少量裂纹或其他包含物,颜色分布亦不如玻璃地,感觉似透明之中略带一层薄雾。

青水地:质地透明,带有较深的青绿色,也可以说是带有青绿色的水地,但因颜色的影响,使得质地略显污浊,大大影响了其透明度而不如水地。

灰水地:质地半透明,有明显的灰色调,质地比青水地差。

紫水地:质地半透明,泛有的微微的紫色调,实际为半透明的紫罗兰色。

浑水地:质地半透明,看着像浑浊而透明度差的水。

蛋清地:质地就好似鸡蛋清一样,有玻璃光泽,看起来有一种浑浊的感觉,透明度稍差。

鼻涕地:质地如同清鼻涕,具玻璃光泽,近似于蛋清地,但透明度更差一些,不如蛋清地干净。

细白地:地子属于半透明,质地细腻而颜色嫩白,要是具有好的光泽也可作为不错的玉雕材料。

白沙地:半透明,白色,有明显的沙质感,与细白地相比而言,质地不那么细腻。

灰沙地:质地为半透明,具有灰色调,地子结构比较粗,有沙质感。

豆青地:为半透明状,具有青豆一样的颜色。

紫花地:半透明,具有分布不均匀的紫色。

青花地:为半透明到不透明,具有青色的石花,质地不均匀,不直作首饰用料,常用于雕刻工艺品。

白花地:半透明至不透明,质地较粗糙。有石脑,石花等杂质。

瓷地:顾名思义,其质地看起来类似于瓷器般,半透明至不透明,白色,有种死板、凝滞的感觉。

干白地:不透明,水头很差,质地粗糙,具白色且有呆滞之感,光泽较弱,也有称其为芋头地的,不是很受欢迎。

糙白地:不透明,质地粗糙,水头差,次于干白地。

糙灰地:类似于糙白地,知识颜色带有灰色调,比糙白地还要差。

狗屎地:质地粗糙,不透明,颜色杂,多为深褐色和黑褐色,内部杂质多,给人一种肮脏的感觉,属于翡翠中最差的地子。
 


在实际的商贸活动中,有人又把地张上带有的颜色称之为“情”,例如带有紫色的玻璃地就被称为玻璃地带春情(翡翠中的紫色常被叫为春色),蓝色的则叫为蓝情等等。地张要以质地坚硬、洁净细润、水分充足、地色均匀漂亮者为佳。质地坚硬者经抛光后表面光滑才能在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洁净细润者,才能通透以凸显翡翠的典雅气质;水分充足者,可以给人一种娇艳欲滴之感;地色纯净者,方能体现出翡翠的和谐美感。

返回资讯列表